昨日,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在這個中國科技的“年度閱兵場”上,“江蘇軍團”熠熠生輝,彰顯江蘇“科技人”不凡的科學智慧和創造實力。
  科技成果變為現實生產力
  “預應力是重大土木工程建設的核心技術。蘇通大橋連續剛構、沙特SCC筒倉等百餘項重大工程,都運用了我們的科技成果,近3年創造經濟效益達41億元。”東南大學呂志濤院士介紹說,此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現代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是團隊幾十年來的科研積累。
  “我們研製的成果,先後在多個重點航天飛行器獲得成功應用。”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朱建勛說,他們主持完成的“耐燒蝕複合材料用碳纖維多向預成型體結構設計、控制、製備及應用”項目,此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該成果為航天飛行器小型化、增程50%發揮了關鍵作用,效益巨大。
  “我們的成果打破了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批量出口歐美國家。”南京高速齒輪製造有限公司劉建國說,他們主持完成的“高端重載齒輪傳動裝置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建成了風電齒輪箱世界最大、船用齒輪箱亞洲最大的產業化基地,制訂7項國家標準,2011至2013年實現銷售收入140億元,此次也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十二五”以來,我省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快高新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步伐。目前,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達86.5%,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7703家、約占全國1/9,企業正加快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主導者。
  在戰略必爭領域“先行一步”
  “你看,這就是神秘的‘隱身衣’,直徑約有100毫米,厚50毫米,錶面有數以千計的小孔。”東南大學崔鐵軍教授解釋說,在“隱身衣”保護下,再先進的微波發射器都會瞬間變成“瞎子”,無法探測到隱身衣下的物體。此次,製作隱身衣的“新型人工電磁媒質對電磁波的調控研究”技術,捧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東南大學的這一研究成果,曾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科學》上,在世界上產生重要影響。
  在南京大學鄒志剛教授實驗室,專家將兩塊粘在一起的深色玻璃片放在60瓦的臺燈下,打開臺燈,再接通玻璃片另一頭用電線連接著的小風扇,葉片馬上轉了起來;燈一關,風扇就停止了轉動。“奧妙藏於塗在玻璃片上的納米光催化材料里。”鄒志剛教授笑著說,在納米光催化材料的幫助下,光能可以轉化成化學能將來可代替石油;還能轉化為電能;也能分解有毒有害物,凈化環境。鄒志剛教授等研究的“可見光響應光催化材料及在能源環境應用的基礎研究”項目,首次在世界上成功地開發出可見光響應型水全分解光催化劑,拿到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圍繞關係長遠發展的戰略必爭領域和優先方向,近年來,我省著力強化自主創新成果的源頭供給,率先設立青年科學基金和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大力推進協同創新和開放創新,努力實現關鍵技術重大突破。截至2013年底,全省專利申請總量累計達216萬件,成為我國首個專利申請總量突破200萬件的省份。
  讓更多發明創造“惠及民生”
  “先天性室間隔缺損性心臟病是兒童健康的第一殺手,也是成人最嚴重的心臟病之一。”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孔祥清主任說,在研究最艱難的4年,他們幾乎每個周末動物實驗都要做到凌晨。此次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的“室間隔缺損介入治療新器械新技術系統研究技術已在18個國家或地區的醫院應用,與傳統外科手術比,每例患者節約治療費用1.5-2萬元,住院時間縮短一倍。
  “洪澇災害、水資源緊缺和水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區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河海大學唐洪武教授說,他們完成的“複雜河網多目標水力調控關鍵技術及實踐”項目,在淮河中下游河網防洪除澇安全控制、太湖流域水質水量調控等多個流域得到成功應用,每年達成防洪、供水、環境、生態和水資源利用等效益數十億元,此次也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此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的“可控結構吸附材料構建及控制油類污染物的關鍵技術”項目,對油類污染物的吸附飽和時間由4小時縮短為2-11秒鐘、吸附倍率提高5-15倍、保油性能提升30%。“三年來,我們的產品為企業和地方政府輓回直接經濟損失8000多萬元,產生經濟效益2億多元。該項目可廣泛應用於各種油污染突發事件及石油化工等行業。”蘇州大學李華博士介紹說。
  還有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領銜完成的“腦梗死的血管學病因及血運重建的新策略”、南京農業大學主持的“水稻秈粳雜種優勢利用相關基因挖掘與新品種培育”、江南大學牽頭的“新型澱粉衍生物的創製與傳統澱粉衍生物的綠色製造”等一大批惠及於民的重大科技成就,此次也登上國家最高領獎台。
  “今年我省獲國家科學技術獎數量創歷史新高,凝結著全省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和奉獻。”省科技廳副廳長、黨組副書記曹蘇民表示,江蘇將加快形成有利於出創新成果、有利於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新機制,努力實現科技同產業無縫對接,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為“建設新江蘇”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本報記者 吳紅梅
  延伸閱讀>>>
  東南大學摘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本報訊 2014年度國家科技大獎,東南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共摘取5項大獎,土木工程學院呂志濤院士領軍完成的“現代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也是江蘇2014年獲得的57個國家科技三大獎項中唯一的一等獎。
  “打個淺顯的比方,木水桶是用一塊塊木片拼起來的,而讓木片緊密到滴水不漏的鐵箍就相當於預應力。”項目完成人之一、東大國家預應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馮健教授解釋,“奧體中心聯接1場4館的環形超大平臺,周長1350米,要求沒有一個接縫,如果沒有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根本造不起來。”
  呂志濤是我國預應力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也是全國唯一的預應力院士,已在該領域探索鑽研了50多年。他領軍的“現代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研究成果神奇之處在於:傳統混凝土無能為力的重大基礎設施,預應力混凝土則可以大顯身手;大跨橋梁及海洋工程等重大基礎設施都要求“長壽”,只有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能不辱使命;預應力還可節約20%-30%混凝土。專家鑒定認為,項目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項目成果還應用於捷克、加拿大、沙特等20多個國家的重大工程。”研究團隊負責人之一的孟少平告訴記者,“把預應力中心從歐洲轉到中國”,是呂志濤院士多年的心愿和追求,“現在,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呂院士的心愿正在實現。”
  (蔣廷玉)
  國際合作“一粒豆”獲國家科技獎
  本報訊 9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期間,頒佈了國際科技合作獎,泰國專家披拉沙·斯乃文(Peerasak Srinives)教授和合作方的江蘇省農科院陳新研究員一起作為我省唯一獲獎單位的專家出席頒獎並受到中央領導接見。
  國際科技合作獎今年全國8個獲獎單位中,農業方面的只有1個,也是該獎項第一次頒給發展中國家的外國專家。
  披拉沙·斯乃文是泰國農業大學農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亞洲與大洋洲育種協會主席,世界食用豆(大豆以外的豆類)研究領域的權威。作為江蘇省農科院的特聘研究員,他與陳新合作團隊進行了長達30年的長期合作,先後到訪江蘇30餘次,無私奉獻,指導科學研究和產業開發,被國內相關專家和農民稱為中國食用豆類科研和生產界的“白求恩”。
  為了讓人們更形象地瞭解披拉沙·斯乃文對中國和江蘇食用豆產業發展的巨大貢獻,陳新舉了個毛豆例子。雙方合作研發的“蘇豆8號”,是南方地區第一個通過國家審定的春播大豆品種。“蘇豆8號”蛋白質含量高達45%,一般品種只有38%。我國東北大豆受低成本的進口轉基因大豆的衝擊,產業頻臨崩潰。而南方大豆產業有了這個高蛋白非轉基因品種,產業穩住了,20年來江蘇大豆一直穩定在350萬畝左右,南通地區的毛豆還大量出口。
  (鄒建豐)  (原標題:“江蘇智慧”閃耀中國科技閱兵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i13diiv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